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会议主持 >> 正文
200财政讲话

政发展理念。理念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全市财政事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上探索出的一系列好方法、归根结底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结果。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更加牢牢把握财政工作主动性,跳出财政看财政,善于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善于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善于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上来。

      二是持之以恒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践证明,在应对经济波动期乃至危机时,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起到“相对稳定器”效应,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更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推动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财政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财政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

      三是持之以恒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坚持让发展的成果公平、充分地惠及广大群众,是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财政事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财政部门贴近基层、服务社会、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发展动力、拉动消费的有效途径。虽然今年我市财政仍将十分困难,但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毫不动摇地坚持民生投入只加大不减弱,坚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只提高不降低,坚持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扩大不缩小,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公共社会事业倾斜,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忧,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四是持之以恒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服务是金、作风是旗”。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既是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市局在欧阳局长的带领和组织下以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为主题,着力打造“效率·温馨”财政文化,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机关效能建设以及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县(区)财政部门也在推进财政文化建设中硕果累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丰富财政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我们宝贵精神财富的积淀,各级财政部门务必常抓不懈。要以“心系群众、财政为民”为宗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从自身岗位职责做起,从服务群众小事做起,着力优化作风,提高效能,在推进财政事业蓬勃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充实、升华。

三、领会要求,为圆满完成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衔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建设江西亚中心城市的关键一年,扎实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全年的财政工作:

(一)支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落实好中央、省、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把减税、清费、奖励、担保落到实处。一要全面落实国家对企业减税政策;二要全面清理对企业各项费用;三要制定鼓励企业发展的财政奖励政策;四要利用好担保杠杆;二是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规模,继续对工业园区企业招收员工进行免费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文化会议讲话稿
       民政会议主持词
       民政会议
       民政会议讲话
       安全生产会议
       全市民政会议
       教育会议主持
       建设会议主持
       教育会议讲话
       经济会议讲话
     
    城建局加强文明城镇创建讲话
    消费者权益日总结报告
    办公室秘书竞聘报告
    工商局发展依法行政交流材料
    工商局党员科员先进事迹演讲稿
    要害于落实读后感
    审计局领导党风廉政建设汇报
    学习八荣八耻打造和谐收费站
    医院纪念七一暨表彰大会讲话
    校园青春歌手大赛评分标准及比赛…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4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3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2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
    200年人口普查方案
    200年小学德育活动
    中学200年学雷锋实施方案
    200民政局开展清明节实施方案
    200年深化殡葬改革方案
    会议主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