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实现“一乡一院”的工作目标。
6、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要完善“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救助模式,要推行医疗救助在定点医院即时结算服务模式,要全面实现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在乡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疗费用“零支付”。
7、提高城乡临时救助水平。各级都要争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救助力度,重视临时救助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保障低保边缘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促改革,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1、进一步深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在农村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筹备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抓好“难点村”治理,基本完成治理工作任务。继续抓好农村社区走廊建设,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在城市继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常德特色的“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
2、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创新登记管理部门的体制,把握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积极争取将市、县两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着力解决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机构不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执法乏力等问题。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探索:第一,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设立社会组织党工委,增设专职人员,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统一管理本级、指导下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行登记管理与党建工作一起抓。第二,在同一系统或同一行业社会组织中建立社会组织党总支,负责各个党支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党支部。有三名以上党员的社会组织,可独立建立党支部;不足三名党员的社会组织,可由几个同系统、同行业的社会组织联合组建党支部,也可编入主管单位机关党支部,发挥党对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指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整合民政系统资源,办好《社会组织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民政工作宣传。
3、进一步推进民政公共管理机制创新。依法稳妥做好相关行政区划的谋划调整工作,配合省民政厅积极探索县城管理体制改革。抓好边界年审联检,全面完成常德市城区和津市市城区以及所有建制镇政府驻地的街牌、巷牌、楼牌、门牌的制作安装工作。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创新地名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制度建设,探索加强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有机衔接。健全慈善市场化劝募机制,支持组织创办慈善超市、慈善医院、公益慈善基金会等慈善实体。完善福利彩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原则,规范市场建设和管理,健全发行网络,2010年发行福利彩票1.46亿元。
(三)强服务,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市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网络,既要加大建设投入,又要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争取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农村要依托乡镇敬老院继续开展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使符合条件的乡镇敬老院逐步发展成为集院舍助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2010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