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
(一)挑战
第一,福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山地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5%以上,且土层薄,一旦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将明显退化。
第二,快速发展加大了环保压力。按规划目标,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由于现有产业结构、工艺技术水平、排放强度等无法在短期内大幅优化,全省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将持续对环境构成压力。同时,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强度将增加、范围将扩大,也加大了环保的压力。
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将带来环境问题。2010年福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资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现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环境问题将更加凸显。
第四,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福建30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特征。一些老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氮、磷为主的水体混合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以及核安全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二)机遇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化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瓶颈”制约指明了根本方向。环境保护在发展决策中作用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成为各级各阶层的共识。
第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将加速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第三,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同时环保投入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第四,全社会环境意识增强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环境保护优化福建经济发展的初步设想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福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应进一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源头上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以环保要求为重要依据,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可持续发展。一要严格功能区划。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划定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和优化准入等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并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主体功能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区域经济规划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二要严格环境准入。在把好项目环评,遏制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的同时,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规划环评,科学规避环境风险,为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生产力布局提供环境咨询,从经济发展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要严格总量控制。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将排污许可作为落实总量控制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污染减排和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优化的需要,核定排污总量。开展环境容量研究,逐步由现有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同时扩大控制指标的数量和考核范围,不断完善总量控制制度。
第二,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