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美德,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一思想,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传承民族美德,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一思想,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讲话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纷纷响应,引起了一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标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的集体反思。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渴望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强烈愿望,为所有熟悉到社会道德危机的人,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各种不良风气做斗争,从社会舆论上和社会风气上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秉承从仁、义、礼、智、温、良、恭、俭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系统、清楚、明确的荣辱界限,以正气昂然、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仍是支持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的出现了扭曲,公民的道德观也逐渐的模糊,各种各样的丑恶现象开始出现,不断蔓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针对这场社会道德危机的庄重回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果断捍卫。
一、深刻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
荣辱观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是一种非凡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手段,它不单指人们在进行自我批评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更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抑。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对传统荣辱观的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道德建设以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十分精辟,寓意深刻,树立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八荣八耻”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达。它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在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布满生气和活力,富有民族性和感染力和吸引力,把荣与耻这两个传统对立的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上,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二、树立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社会制度规范建设
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从社会主义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其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