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那就需要转向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
[本文--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主要把力量放在公共服务,放在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逐步的就实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共化问题。也就是说把钱主要放在民生问题方面,放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各方面,而不是把钱主要用在企业发展方面,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和改革。我先简单的说一下公共财政的定义。这个定义在理论界还是有争议的,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的收支活动。在运行的机制下,公共财政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的失灵,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发展。因为公共财政究竟在我们国家提出来时间不是很长,应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官方或者学者完全认可的定义,当然主要的方面,我认为这个定义没有很大的错误。作为公共财政的发展,这个定义终究是以为人为主,最后的发展应该说满足公共需要,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刚才有说到我们突出公共财政的地位,主要是和我们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分配相区分,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运行。
当初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运行,实际上主要还是和经济的发展相关,所以当初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主要的特点来自企业的收入和经济建设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里有一张表格(图),蓝色的这个指标就是来自企业的收入比重,这里面最开始是1958年,最后是1978年。在这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整个来自企业的比重一直占相当高的,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变化不大。红色这一块是来自工商个税的比重,从58年开始,基本上企业和税收是一样的,比重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点是重合的,是一样的。当初我们讲中国税制的时候,也认为中国的税制是最简化的税制,才九个税种,以后税收有所提高,但是来自企业的比重一直还是比较高。这里面大概广东省,1958年,来自企业的比重是占43.24,一直到了1978年还占32.58。那工商个税的比重,在58年是42.96,到了1978年是60,所以整个来自企业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八十年代的前后,我们一直有一个税改利、利改税的讨论,学术界有一个讨论。在支出方面,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蓝色这条线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这也是广东省的数据,一直占比较高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黄色的曲线,黄色的曲线是抚恤和救济类的支出,这是最少的,1958年占0.99,1978年占百分之一点多。
1998年社会各界对公共财政的讨论展开,实际上之前也有讨论,但是当初有很大的争论,到了后期,98年之后就全部是正面的理论论述了。我记得当初厦门大学的教授发表过一篇关于公共财政与国家关系的论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是非常明确的,切合实际。从这之后,发展公共财政才作为我们国家财政转型的目标、模式,所以说98年是公共财政发展的里程碑。但是作为公共财政本身,它并不是已经设计好的治理体系,它的实际性内容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不断的调整。当社会发展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转向各方面协调各方面协调发展,那时候公共财政的作用会更加强,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的需要为和谐发展配置资源、参与调控。
我认为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的整个发展脉络,因为我们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是从苏联模式配套转化而来,所以有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最早生产建设型的财政,然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建设型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