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安徽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9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安徽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安徽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安徽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
本文由: www.gwku.net 免费提供 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