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妇女节演讲稿 >> 正文
三八妇女大会讲话乡镇

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使广大干部都能自觉地把这一基本国策结合到各项决策和工作中去,使广大妇女都能自觉地为实现男女平等而团结奋斗,这样,我镇的妇女事业必将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依法维护妇女权益才能保障妇女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大的力量。面对布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一年,全镇妇女要认清形势,增强信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工作。广大农村妇女要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希望全镇妇女积极行动起来,为加快掌起的发展、建设美好的家园、改善妇女生存和发展环境,做出新的贡献。现在,社会上轻视歧视妇女、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同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进行斗争,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有关职能部门对此要齐抓共管,妇联在这方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必须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妇女的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而且直接关系到我镇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生活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妇女要进一步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女性。要充分熟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生产劳动技能,进一步增强业务本领和竞争能力,敢于面对挑战,知难而上。
四、必须以务实发展的精神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妇女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做好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工作,妇联必须进一步开创社会化的工作格局,善于协调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妇女儿童工作。要积极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以便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妇女儿童事业;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项主体活动,全面推进“巾帼文明卫生路”、“爱我家园,美化环境”、“妇女素质培训”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实施,积累新的经验;要更加密切地联系妇女群众,抓住现实生活中有关妇女生存和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工作做到基层、做到千家万户,竭诚为广大妇女群众服务;要充分熟悉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我们要以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努力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马年到来,千舟待发,万象更新,我们正站在新一年的起跑线上。新时期、新起点、新目标,需要我们拥有新思维、新面貌和新的精神动力。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三个代表”光辉旗帜的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弘扬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精神,以新的奋斗、新的创造、新的成就再创全镇妇女工作的新辉煌!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节日愉快!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庆三八市级领导干部女家属座谈会…
       庆三八服装服饰健美操表演主持词
       先进女职工代表三八妇女节表彰大…
       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暨表彰大会…
       市庆三八市级领导干部女家属座谈…
       庆三八节妇女联欢会上致辞
       税务系统三八节晚会开幕辞
       煤矿庆三八妇女节大会讲话
       妇联主席三八节致词
       三八妇女节座谈会讲话
     
    民政局加强扶贫教育动员会讲话
    禁毒会议讲话
    教师节出色演讲稿催艳桃李魂自芳
    组织部长先进性教育活动方案
    正确把握三个代表深刻内涵
    水利局局长评审会上发言稿
    区长植树节讲话
    质监局深化质量安全规范计划
    女性金融保险人员三个困惑
    挂职培训学生代表的演说词
    推进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意
    促进妇女就业推动会的发言
    三八妇女节促销活动企划案
    学校庆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
    社区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市妇联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学校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城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
    商场企划部三八妇女节活动企
    旅游社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妇女节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