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铁衣”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与北方突厥族战事的频繁。闻名作家金庸先生撰写的文学作品《碧血剑》,提到的“渤泥国”应该是自628年大祚荣立国至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前后立国219年的“渤海国”。毛主席在《沁圆春.雪》中也用“一代天骄”词句对成吉思汗这位征服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开疆拓土、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领导人卓越才能的认可。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北方文化功不可没。没有北方文化的滋润与充实,很难造就出如此绚丽多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类型的文化区域在逐步取得“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才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中华文化的熟悉上,我们一定要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不能一提中华文化就是大汉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应是: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所构成。
二、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延续,不难看出,三江地区在历史上并不是亘古荒原,而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
三江平原地区曾是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各族
人民一同为开发、保卫祖国的辽阔疆土做出过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三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同样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从事渔猎经济的人群。肃慎、挹娄、勿吉、女真、满、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先后世代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史书上最早记载三江地区的居民是肃慎。据《史记》、《山海经》、《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北方白山黑水之间,有国曰肃慎。白山黑水之间,就是指长白山、黑龙江这一带。肃慎不仅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肃慎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最早记载是《竹书记年》:“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这说明,在舜帝时期肃慎和中原地区就建立了联系,也是东北各族中同中原联系最早,关系也比较密切的一个民族。到了夏禹、商周之时肃慎仍和中原保持经常联系,《大戴礼记》、《少间篇》、《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汉魏时期三江平原成为肃慎的后裔--挹娄人活动的区域,挹娄人在三江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遗址就有350余处。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遗址是郊区前董家子遗址,其规模之大,让很多史学家叹为观止。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居住在三江平原的是黑水靺鞨部。唐开元十四年,唐政府在这一地区设黑水都督府管辖三江地区,是历史上最早对三江地区进行治理的行政机构。契丹灭渤海国后,黑水靺鞨从辽,改称五国部,所以我们这里又称“五国盛地”。辽金时期我们这里叫五国部,存在着五国城。依兰叫头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就在头城,二城在汤原,三城在桦川。二城、三城、四城都是紧紧相连的。关于第五城一些专家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境内,有的说也在**。五国部当时是东北比较强大的部落。桦川境内的瓦里霍吞古城就是五国城之一,其城池建设不亚于阿城的金上京。现在遗存的古城墙有一丈多高。城池临近松花江,当时这里就是交通要道,非凡是水路交通非常便利。辽史、金史都有很多记载,这时的三江地区的女真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原的盐、粮食都是通过松花江运到这来的,这里的皮毛等产品又通过船运到中原。金代在辽之后在中国北部建立了区域性政权,与南部中国的宋朝并存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由于和中原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密切往来,促进了三江平原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是三江平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