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提纲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宣讲提纲

志中选任,副组长为副厅级(第一组为正厅级)领导职务,每组还配一名副厅级巡视专员和两名处级巡视员,均明确为领导职务。省委还设立巡视工作办公室,为副厅级机构。巡视组的组建要求四月底完成,下半年正式开始巡视。
    第七项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这项制度是在总结了一些地方经验(包括浙江省)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上级党委和纪委为了加强与下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沟通联系,了解情况,加强教育,对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教育,  防患于未然。对这项制度,《条例》确定了日常谈话、任职谈话和诫勉谈话三种形式,并对各自的目的、使用范围、手段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规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们省对这项制度的探索是比较早的,省委组织部早在1996年就已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诫勉制度,  1998年省纪委也建立了领导干部谈话诫勉制度,近几年来,《条例》确定的这三种形式的谈话均已普遍推行。
    第八项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是一个既重要又敏感的问题,设立这项制度,就是既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把舆论监督作为监督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桥梁,又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对于这项制度,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舆论监督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二是舆论监督途径要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即通过内部反映和公开报道两个渠道;三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并接受舆论监督,要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自觉和主动地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各项工作;四是党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正确导向,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要在把握好这四个基本要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九项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参考国家法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询问和质询的规定,确立的一项新制度。对于这项制度,《条例》作了如下规定:其一,询问和质询只适用于地方各级党委和纪委;其二,明确询问和质询的内容范围,限定为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则不属这个范围;其三,明确询问和质询的方式;其四,明确质询只能在对询问答复不满意情况下才能进行;其五,为防止党内串联等非组织活动,没有规定联名提出询问和质询。
    第十项制度: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罢免和撤换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考虑到党组织的特点和当前党内的实际情况,《条例》只对这项制度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一是为了稳妥起见,只规定在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中实行;二是对提出罢免和撤换建议作了严格要求;三是罢免和撤换要求应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上级党组织负责受理和处理。
    (三)《条例》的几个特点
    从以上这些内容上看,《条例》体现出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权威性。《条例》作为中共中央发布的规范党内监督的基本党内法规,其效力仅次于党章,虽然名称叫作“条例”,实际上其效力相当于“准则”,是处于第二位阶的党内法规制度,具有极高的党内权威性,是开展党内监督的“尚方宝剑&r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审计干部培训提纲审计组长应树立…
       市直机关党工委讲廉政党课提纲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授课提纲
       市委副秘书长三个什么大讨论发言…
       领导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保持学习教育活动党课授课提纲
       构建和谐社会党课提纲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三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二
       江泽民文选学习参考提纲
     
    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为民会讲话
    旅游局加强旅游城市迎检讲话
    民政局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讲话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讲究辩证思维
    财统局副主任就职演讲
    重金属生物吸附研究论文
    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
    校长欢新生大会发言
    胡锦涛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讲话全…
    高新区公安消防大队建设经验材料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中国共产党章程知识竞赛题目
    发言提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