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提纲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宣讲提纲

些有效的办法,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很长的过程。期间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一部《党内监督条例》就是这些办法、经验和教训的产物。 因此,《党内监督条例》不能等同于反腐败条例,我们可以说,《条例》是一部反腐败的重要法规,但同时《条例》又不仅仅只是一部反腐败的法规。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条例》和其所体现的立法思想,倍加珍惜这部法规,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从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精神,来遵守和执行这部法

规。
   二是要从密切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一高度来认识《条例》的重要性。我们党每年都要处理一大批违纪的党员干部,当然个人原因存在很大因素,我们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来寻找原因。既要加强教育,又要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方面,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二) 学习和贯彻落实《条例》要强化制度意识、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制度在实践执行中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关键还要靠人的自觉性。因此,强化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三个意识,对于学习贯彻《条例》采说十分重要。
    一是制度意识。《条例》所构建的党内监督体系中,把制度建设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就早已指出了的。随着我们党对制度建设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制度建设必将涉及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条例》的出台就是我们党实现制度反腐、制度建党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好《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强化制度建设是关键。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更好地自觉遵守和执行好这些制度,使党内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民主意识。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监督的基础。因此,前面也已经说过,《条例》把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加强党内监督,  既要着眼于发展党内民主,又要着眼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才有生命力,才是健康有效的,才能使党的活动符合全党的意志和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只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将发展党内民主的成果转化为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把握好这样一条主线,是我们学习这部《条例》的关键。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处在党内监督的各个关节点上,既是被监督的对象,又是监督的主体。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一方面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把充分发扬民主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勇于监督。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对组织和他人的监督是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权利意识和勇于监督的使命感,在自己的范围内起带头表率作用。
    三是责任意识。《条例》通篇贯穿了责任与权利相一致的原则。除明确各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同时又是监督责任、每一项具体监督制度都提出责任要求外,还专设第四章“监督保障”,作为责任落实和追究的专章。这在党内法规中是少见的,充分体现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监督,滥权必追究的精神。因此,有效增强责任意识,把自觉接受监督和自觉行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审计干部培训提纲审计组长应树立…
       市直机关党工委讲廉政党课提纲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授课提纲
       市委副秘书长三个什么大讨论发言…
       领导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保持学习教育活动党课授课提纲
       构建和谐社会党课提纲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三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二
       江泽民文选学习参考提纲
     
    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为民会讲话
    旅游局加强旅游城市迎检讲话
    民政局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讲话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讲究辩证思维
    财统局副主任就职演讲
    重金属生物吸附研究论文
    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
    校长欢新生大会发言
    胡锦涛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讲话全…
    高新区公安消防大队建设经验材料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中国共产党章程知识竞赛题目
    发言提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