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提纲 >> 正文
新闻采访学提纲

也不像地方记者那样常驻一个地方,他们有点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调遣与指挥。他们的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称得上是“满天飞”。
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调查任务之外,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落在他们肩上。
机动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

第二节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历史经验证明,委派特派记者要充分注意到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特派记者肩负的使命来看,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力都应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特约记者和特派记者的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以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聘特约记者的目的:一、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二、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三、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

第三节 地方记者
一、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两条线索:1、从近代报刊发展“防事”、“访员”开始;2、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
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目的: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细嫩,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2、记者编制归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挑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3、双轨制。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体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一、二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崔堡村日报社https://blog.sina.com.cn/lzglzx)户口、供给等均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做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
记者站在整顿中前进

第四节 驻外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个阶段:清末、民国初期、新中国时期
常驻国外的记者和临时出国采访重大国际性活动的记者,他们的报道给国内受众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人们看到国际间频繁的交往,看到世界斗争的格局,看到和平与进步的潮流不可挡;透过一扇扇窗户,人们还看到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看到我国外交政策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有的记者不仅通过自己的报道,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通过自己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帮助我国政府发展了外交关系。
要求: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等等。

第三章 记者的职责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课辅导提纲
       阳光工程讲课提纲
       构建和谐社会党课讲授提纲
       组织生活会领导发言提纲
       0月组织生活会发言讲话提纲
       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
       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
       交通警察组织生活会上会议发言提…
       0月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
       县委办副主任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
     
    校政教处上年汇报
    党政规范纪律教育发言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法院领导行政教育考察报告
    全区信访会议报告
    领导选派总结大会讲话
    综合办公室经理—聘演讲稿范本
    建党七一讲话稿
    镇总结表彰大会发言
    入党转正申请4
    新闻出版社改革情况工作总结
    镇机关干部新闻写作奖励办法
    新闻写作技巧
    谈谈新闻报道应把握几个问题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新闻党支部创先争优实施方案
    县新闻出版管理先进集体申报
    新闻出版社申报先进集体材料
    新闻出版社先进集体申报
    发言提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