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重庆国企总资产从1700亿发展到11300亿,净资产回报率10%,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每年还投入几百亿发展重庆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重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被称为“三个月换一版地图”的城市。
亲历过去几年重庆国企峥嵘难忘的岁月,有这样三点体会尤为强烈:
第一,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肩负更为神圣更为特殊的使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自我完善,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行调节。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两只手”的功能显得“先天不足”。一方面,市场机制严重失灵,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全面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靠政府调控的范围又很窄,严重影响了调控职能的发挥。
“两只手”作用的缺失,呼唤“第三力量”的崛起。国有企业既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又因为资产关系是国有,而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属性,为其充当“第三力量”奠定了基础。对此,我们近年来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一是通过“八大投”运作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重庆拥有了除预算内、预算外之外的“第三财政”。如,“八大投”超前实现了靠财政投入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近年来年均投入400亿,是2003年以前年度投入的40倍;又如,国有集团已向财政上缴资产升值和经营收益599亿;还如,2005年国企与财政彻底“断奶”后,自己承担了一般都由政府支出的费用1034亿,减少了财政支出。这实际上是为政府解决民生、教育等其他公共事业腾出了巨大的财力空间。
二是通过国有集团的“利益输送”,使重庆市委市政府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带动力量。如,国有集团融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和潼南县建设特色园区;又如,以股权和产业链为纽带,形成了“国进民也进”的新局面。目前万亿国资中,非公经济参股已达38.6%。1997年重庆直辖时,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26%,去年已达60%。按我们制定的国有集团上市规划,届时,这38.6%的非公权益可获得数以千亿计的市值收益。
三是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进行市场调控,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政府通过赋予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建立土地供给的“蓄水池”,解决了10年前房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的问题。又如,通过投资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投资建设强度,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
四是通过国有集团的市场化托盘,使政府在打造发展硬环境、处理市场重大失误等急难问题中,有了新的载体和经济支撑。如,近六年,国有集团推进了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5000多公里高等级公路、20多座桥梁、200公里城市轨道的建设。又如,烂尾楼、三金三乱、龙寰超市等市场重大失误出现后,也是国有集团以市场化方式介入,实现了妥善安置。
五是通过国有集团代表政府意图,以市场机制推动,使政府在培育、规范市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上有了新的方式和路子。如,通过组建重庆联交所作为平台,与政府意图、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共同起作用,推进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大大规避了市场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重庆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正是中国的缩影。国有企业在这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