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县城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打造了文化品牌,现已成为群众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分别举办了节日文化活动,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各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县城的各种文化活动交相辉映,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又传播了先进文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专业文化群芳争艳。
(1)2131工程”电影放映工作,圆满完成市级下达我县的放映任务,深受群众喜爱。
(2)图书工作跃上新台阶。图书馆藏书为40870册。在三下乡活动期间,共赠送村文化活动室1000余册图书,向文化站送书余册。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县级支中心和5个乡(镇)信息网点。镇、同心乡、勐先乡、普义乡、磨黑镇5个乡(镇)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成为了农民学政策、学文化、学法律、学科技的“大课堂”,社会反映效果良好。
(3)认真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 宣传活动。在我县“文化三下乡”演出期间,多次组织开展了文物法规、文化遗产保护等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有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面完成了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实地测量,依法划定,绘制图纸等工作,核定公布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安装了1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永久性文物标志、说明牌。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7处,新发现21处,其中新发现古建筑5处,古石桥2处,庙宇3处,古墓2处,古遗址3处,碾房2处,纪念碑3处,工业遗产1处。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普查消失文物1处。现已对民族五金厂传统手工银饰品加工工艺进行了申报,争取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将我县境内的三段茶马古道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申报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组认定,待上报国家文物局。
(4)艺术团队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成立了普洱茶都艺术团茶王演艺团、业余演艺团,创作演出了以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一批优秀节目,并圆满完成县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各种礼仪接待,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艺术资源。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业余演出队60余支,他们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农”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农村文艺演出队伍。2010年3月,两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被市级评为“先进文艺演出队”。
4.文化市场管理井然有序。
自以来,我局切实加大了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了违规经营者的嚣张气焰,经营秩序得到了规范,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共举办文化市场各类培训班70余期,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接待上访人员30余人,取缔黑网吧7家,黑电子游戏室9家,没收并集中销毁电子游戏机20台,文化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达15.6万元。对黄、赌、毒及封建迷信、、反动、暴力、凶杀、盗版等音像、图书予以严厉打击,共查获、清缴非法音像制品12434片(盒),非法图书4464册(本)。通过治理,进一步打击了非法经营活动,净化了文化市场,取得了“扫黄打非”阶段性胜利。,我局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两名同志被省文化厅评为“扫黄打非”先进个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