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发言稿 >> 正文
国庆节创先争优会议发言稿

在即将迎来国庆61周年之际,学校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每位党员积极投入到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之中,要求广大党员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五带头”。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党员进行党性分析,今天按照上级要求召开“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衷心希望各位党员指出我工作的差距,使我始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建设和谐社会,是党领导的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在这个伟大实践中,有赖于我们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只有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和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一、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高效科学的学校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学习,明确了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标,必须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因此,学校确立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学校工作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工作原则。提出办一流特色学校、育有创新能力学生、创优质育人环境的学校发展目标,具体提出了育人为先、依法治校、求实创新、注重科研、抓好培训、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

学校实行校级领导——教导处主任——学年组长(学科组长)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坚持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的工作程序,注重抓好过程管理。制定了目标激励、责任激励、奖励激励、情感激励的“四激励原则。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人文校园

1、目标管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每学期学校制定总目标,并提供合理的工作方向,然后层层落实,要求学校各部门和每一位教职工,围绕总目标制定措施积极组织实施。

2、情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感情投入,做到尊重教师、体贴教师、信任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3、走动管理。经常接触老师、学生、家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追踪管理。加强学校各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发现问题除及时向有关人员交换反馈外,对重点问题的整改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坚决杜绝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5、民主管理。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处理,积极发挥领导班子、党支部、工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的集体智慧。

6、制度管理。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制度既合理又能合乎学校实际,并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人而异,不搞特权,我们要让绝大多数教师感觉不到规章制度的存在,要让极少数人处处感到制度的存在。克服管理上的盲目性、随意性。

三、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争创一流业绩

(一)、重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1、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领导艺术,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煤矿200党风建设会议发言稿
       广播电视暨村村通工程建设现场会…
       200创先争优交流会发言稿
       200迎接领导检查汇报发言稿
       新生欢迎会200发言稿
       200军训会操比赛发言稿
       学生代表在迎接教师节活动发言稿
       在教师集训总结会上的发言
       创先争优廉洁从政发言稿
       最新党建创先争优发言稿
     
    矿务集团总经理班组长队伍建设会…
    转变作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查摆问…
    邮政局党报党刊发行会讲话
    建设局管理基金统筹交流材料
    中学生江泽民文选读后感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简历手册
    如何做好组织部门调研
    发挥班级整体作用三自
    地税局征管教育总结讲话
    童装国庆节促销计划
    张国庆女士荣膺全国党代表考
    迎国庆60周年机械行业成就展
    庆国庆创先争优动员会发言稿
    国庆节宣传标语口号
    国庆节专题国庆期间小学生手
    迎国庆60周年说读书心得体会
    老年学校礼赞国庆60年诗词心
    迎国庆60周年个人感言
    胡锦涛主席国庆讲话学习体会
    发言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