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沿海开发机遇,依托沿海风能资源优势,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沿海特色产业集聚,增创沿海开发新优势。
一、扬长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风电产业发展。我市东临黄海,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56%;海域行政区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6%;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67%;风能资源得天独厚,具有海洋、大陆气候双重特征,全年有效风能利用小时数在3500小时以上,据专家评估,可建设1500万千瓦以上大型风力发电场。为充分发挥沿海风能资源优势,我市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开发的政策机遇,围绕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基地,积极推进风电项目产业化开发建设,并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发展规划,突出“三个延伸”,引领风电产业科学有序发展。一是在项目建设上,从陆上向海上延伸。在加快建设陆上风电项目的同时,超前研究谋划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力争形成陆上风电200万千瓦、浅海风电1300万千瓦的总装机规模。二是在应用方式上,从并网发电向产品应用延伸。近期主要推进并网发电,增加我市乃至全省电力供应,远期逐步实现风力发电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加快我市沿海“无碳型”绿色重化工产业建设,推进我市沿海实现“高碳能源向无碳能源”的跨越。三是在产业发展上,从单纯风电场建设向风电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培植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业,形成齿轮箱、发电机、塔架、机舱、叶片、变频器、电气控制制造以及风力发电场门类齐全的风电产业链条。根据上述规划思路,我市在“十五”期间,针对性地开展了沿海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去年起,国家发改委通过特许权招标等形式,先后明确中国神华集团、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长江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分别在我市五县(市)沿海各开发建设一个2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总规模100万千瓦,约占全省在手风电项目规模的2/3。
二、抓住关键环节,切实保证项目有序推进。风电项目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报批程序相对复杂,我市从实际出发,坚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兼顾,促进了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序进行。一是坚持集约开发,合理确定项目布局。根据测算,建设一个20万千瓦陆上风电场,永久性占地面积虽只有100多亩,但风电场布置影响的范围较大。为此,我市按照沿海开发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及实施“点轴式”开发的要求,在沿海5个节点各布置1个风电场,并围绕统筹处理好风电项目建设与其他项目建设的关系、近期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研究制订沿海岸线和土地资源利用详细规划,科学论证风电项目最佳选址方案,较好地保证了项目合理布局,实现了节约利用沿海岸线和土地资源,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坚持通盘谋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风电项目核准共涉及10多项支持性文件,前期工作难度较大。我市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排出每一项支持性文件的时间顺序,关键节点做到能同步的尽量同步,能提前的力争超前,努力缩短项目前期工作进程。同时,切实加强前期工作业务辅导,邀请省发改委领导、风电专家和风电投资商举办风电项目业务知识培训班,召开风电项目前期工作交流会和推进汇报会,对沿海5县(市)和市相关部门负责风电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了解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明确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理清风电项目推进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推进项目尽快实施。实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开工一个,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