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所需的砖瓦、沙石、钢材等;对大宗建材运输采取补贴运费;严格控制州内生产建材的价格和供给;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抽派干部驻村帮助,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城镇住房重建方面,制定税费减免、信贷扶持、土地划拨等政策,加快建设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原址重建住房和乡镇居民自建住房。全州灾区14万户、50多万群众全部喜迁新居。
为使群众尽快致富,坚持把产业重建放在突出位置,对每一个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规模、潜力、前景和效益作出科学评估,科学制定产业富民政策。筛选出一批最能带动群众致富、最适宜当地做强做大的产业和产品,纳入灾后重建规划,陆续出台了一批产业扶持政策。近两年,全州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位列全省首位。
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把灾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因灾失去耕地林地等生产资料和无法返回原居住地的农业劳动者等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在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着力扩大就业门路,实现了“户户有就业”目标。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头等大事。我们根据地震灾害损失的不同状况,加大了政府性资金向受灾群众、困难职工等特殊群体的倾斜,制定了推进旅游经济由景区经济向富民惠民经济转变的政策,出台了支持乡村组织农户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宅基地修复、土地整理复垦、小型山地灾害治理以及参与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等政策,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
在重建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编制灾区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农区与牧区同推进、当前与长远共兼顾,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提高全州扶贫开发成效。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因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年来,公共服务设施焕然一新,新建了一大批学校、医院、敬老院、健身广场、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广覆盖。实施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切实推进高半山脱贫致富工程,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甚至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今天的,最靓丽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