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废墟上重建一个幸福美好的新家园,党的重托、人民厚望以及灾区干部的重任。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帮助下,各族干部如期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
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委坚持科学性、安全性、开放性、地域性、长效性和公开性原则,缜密筹划、组织有序、指挥有力、实施有方。
科学规划重建目标。按照“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重建思路,委切实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在对地震现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范围、重建区域和建设内容,合理确定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等,及时编制全州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灾区每一个县、乡镇、村的重建规划,特别是首次编制了农村建设规划,做到了规划的全面、全域、全程覆盖;重视人性化设计,真正让重建地区宜居、宜业、宜行。
及时制定群众安置方案。科学选择重建地址,严格重建项目选址,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建设质量。及时出台和实施“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方案。注重分类推进过渡性安置工作,对具备就地就近安置条件的受灾群众,采取建设活动板房、自建简易住房、修复受损房屋等形式搞好过渡安置;对因灾失地、无法原址安置的受灾群众,采取县内城镇社区安置、州内调剂分散安置、州外务工就业安置等办法,妥善解决其过渡安置问题。与此同时,按照“遵循规划、科学设防、完善功能、体现特色”原则,切实加快城乡住房重建步伐,尤其注重把原居住分散的群众搬迁至乡镇和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集中安置。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大手笔调整城镇布局和功能,腾出州内最安全、交通便捷的土地新建学校、医院和住房。狠抓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全民防灾避灾意识。
积极部署全域恢复重建。大力实施安居、城镇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社会事业发展、文化重建、生态重建、扶贫开发和牧民定居九大重点工程。震中汶川县受灾特别严重,我们及时启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工作,提出构建“一中心、两走廊、四片区”的规划思路,同时,将防灾减灾作为新一轮规划的重要内容,更加突出安全为要、方便群众、彰显特色的建设理念。在城乡住房重建中,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原则开展村落规划和重建农房设计。另外,加紧抢救藏羌民族文化遗产,启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项目。
加快产业重建步伐。项目工作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敢想、敢争、敢拼、会抓“三敢一会”的工作作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社会事业等领域及时提出项目需求,加大申报和对接力度。不仅实施了开放性救灾,还大力推进开放式重建,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倾情帮助的有利条件,扎实做好合作共建项目,全面配合、支持对口援建省市优质高效完成重建项目。
加快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适时出台安民、惠民、富民等政策措施,充分依靠和引导灾区人民群策群力,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激发出广大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澎湃动力。
为了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能建得起房、住得上房,积极制定建房扶持政策,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方面,以对口援建、社会援助的部分资金建立起农民建房贷款基金,委托金融机构向每个农户提供2万元低息贷款;加紧组织抢运和储备农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