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作客济源人民广播电台“效能监察热线”的嘉宾是:镇党委书记杨型忠,欢迎你杨书记。下面,请杨书记先给听众朋友见个面。
杨: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镇作为我市的“东大门”,近年来主要以纺织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全市人民所关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2005年,镇围绕“环境立镇、工业强镇、农业富镇”三大战略,加快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立足资源优势,超越资源创业,走出了一条工农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新路子。
有一些关心镇的听众,可能还不太了解05年发展所呈现的一些新变化,杨书记您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宏观上的介绍。
杨:好的,尊敬的各位朋友上午好!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济源广播电台“效能监察热线”栏目为我们提供与大众交流的机会,我们表示感谢。同时,我也借此机会对多年来社会各界朋友对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以及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的基本情况先做个简要的介绍。
镇正如主持人所讲的是济源市的“东大门”。西边与亚桥乡相邻,北边与五龙口镇相连,南与孟州市毗邻,东与沁阳接壤。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总面积6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24亩,辖45个行政村42000人。近年来,在农业上逐步形成了畜牧业和种植业两大板块经济;工业上主要有纺织、机械、化工、皮革等支柱产业;城镇建设上镇区框架已具雏形,绿色文化广场、一中、卫生院等大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状况看,2005年,我镇共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2650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9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7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90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4120元和4840元。这个发展的结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镇应该说目前正在进行着一场“角色定位”的转变,就是说由一个传统的农业重镇向着工农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强势迈进。从目前我们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正在趋向合理,经济发展的趋势应该说是健康的。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的实惠会越来越多。我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镇在2006年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主持人:是啊,明天会更美好。那么,杨书记,去年我们镇的一些主要作法是什么呢?
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镇是因纺织业而兴又受制于纺织业。多年来,始终围绕纺织业做文章,导致工业产业结构单一,陷入了“年年改扩建、年年不增效”的历史怪圈。去年以来,我们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调整思路,确立了“三个转型”,即观念转型、经济转型和结构转型,把抓“三个转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四面出击、强力招商,一举扭转了工业经济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全年共引进外来资金9040万元,意向金额18300万元,实施工业项目10个。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企业3个、技改项目1个。如今,一个以化工、纺织、皮革、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产业化新格局在镇已初具雏形。
二是农业经济向着效益性转变。去年,我镇在种养业上不在单纯追求量上增长,确立了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以“巩固、完善、提高”为重点,通过整合辖区资源,规范改造小区,推广标准化生产,促使全镇种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