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表象的守纪现象,其他并不在意,也并没有真的去透视一下。所以,往往导致一些学生的成才思路比较狭窄,不良的成才动机也往往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埋怨和“急躁”情绪。
6缺乏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深化教育。尽管“青年志愿者”和“手拉手”等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搞得轰轰烈烈,比较扎实,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当中对此并不在意,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往往理解成为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思想,陈旧过时的思想,与市场经济不够吻合的思想。有些中学生虽然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但心理上却比较勉强,缺乏一种深层次的激情和意愿,表扬欲时常占了上风,有时甚至把为别人服务、做点好事视为一种任务,是一种一次性的活动,缺乏持久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者对中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缺乏严格的督导,有时呈敷衍状态。
其一,他们认为中学生的时间相对紧张,课后作业量如滚滚流水,滔滔不绝,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轻易得到足够展示的机会。
其二,教者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时,备课不够充分,内容比较平淡,通常采用比较肤浅的、泛泛说教的方法来应付“门面”,教育缺乏感染性。
其三,教者在“激发”
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时,经常是搞摊派、下任务,使一些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往往在过度外因的作用下则转化为一种被动性的反射。许多教者们在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时,不能够从宏观上去激活学生的服务意识,也没有从微观上去牵引和起动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原动力,也就是说缺乏了一定层次上的深化教育。
7缺乏对传统文明思想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续和汲取性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过程中,一部分教者往往缺乏对传统文明思想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续和汲取,有时甚至把“礼仪之邦”中精髓性的东西也当成“辫子”被剪掉了,也有的教者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甚少,熟悉片面,使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世界优秀文化不能够与现阶段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对学生施行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过程中,也无从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引导和教育。
8缺乏对精神文明建设氛围营造的主动性意识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都是这么说。一些教者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而忽视或忘却了学生渗透于社会细胞中的积极作用;忽视和忘却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来营造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促进作用。我们不但需要学生去风化家庭中不够规范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促进家庭文明的过程中去教育自己、提高熟悉。如家长们的行为道德、择业思想、行风意识、致富途径、睦邻关系等等,都需要学生们去参与净化,以至促进一定生活空间的生态平衡。
9缺乏对学生中不够老实的行为的教育。一些学生往往受到有关的所谓行风的影响、公关意识的影响,办事说话不够守信,老实不足,“圆滑”失度,“老练”而“事故”,纯朴中似乎夹杂着一些浊气。如在学生中所出现的考风问题,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性意识问题,面对一些违纪现象的态度问题,待友接物的导向性问题等,经常给人以一种浮躁感、正直欠缺感、胸怀袒露的“羞涩”感。我们的教者有时则看不到中学生们这些现象,只满足于一般的说教,忽视了对学生行为的动态性监测和扫瞄,忽视了对一些学生所存有的“圆滑”的畸形性应变能力的矫正,缺乏对这些不够老实守信行为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缺乏了点对一系列正面典型的树立和对照。
二
在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过程中的“盲点”如此种种,所以,在实施有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以克服和避免,要努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