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可以看作总纲领。《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决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
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老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此后,2001年《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从其中的“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可以看出“八荣八耻”的萌芽。2004年《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党的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一次集大成似的、较为具体的论述:要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熟悉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八荣八耻”是对这一论述准确、精辟的集中和概括。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抓住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问题,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是对党的执政学说在理论和实践品格上的重要提升。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管子》)。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精神生活生活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商品交换的法则也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