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的荣辱观状况,决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无论中西方对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之熟悉有多大差异,但对道德非凡是荣辱观对人的教化功能的熟悉则是一致的。事实上,道德及其荣辱观教化的程度,在客观上决定了人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靠两条:一是社会制度,二是人的素质。而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
德建设领域,我们党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关系的不断扩张和泛化,日趋泛滥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正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唯富为荣”,“唯势为贵”,甚至“唯利无义”,在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侵蚀下,混淆“所欲”与“可欲”的界限,使人丧失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尽丧廉耻之心。凡此种种,败坏了社会风气,冲击着思想道德建设,尤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继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中时弊,激奋人心,必将对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
总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社会并重构和谐社会全新观念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基石。“八荣八耻”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标、新尺度、新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单一的道德意义上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是关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文化、道德等多领域的一个当代哲学命题。尽管这一荣辱观针对的主体是社会每一个成员,但每一个成员又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复杂社会,而这个复杂的社会才是荣辱观的真正载体。因此,这是一项复杂的重建国人信仰的战略工程,决不是靠短期的学习、教育就能见效的,更不是靠单一的道德建设就能解决的。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使命,是一项生活世界的价值建设工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执政党与政府的职责,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涉及到整个社会,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参与。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本身也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政党、政府和人民大众共同参与,将不断促使这一过程的完善和深化。
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教育与治理的统一,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所普遍认同而成为共同的社会心理,成为社会评价其成员行为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为此,就必须强化社会舆论,抵制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贵义恶辱,扶正祛邪,崇尚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以造成善行义举众人夸,恶行陋习众人贬的局面,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2.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切实强化道德实践。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古希腊萨福有句名言:用道德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约束一个人更有成效。因此,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