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八荣八耻演讲 >> 正文
有关八荣八耻大学生发言稿

八荣八耻中的八荣八耻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常常想,当一个人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 八荣八耻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

请我们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

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

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社会荣辱观从我们做起
       从个人做起实践八荣八耻
       学校八荣八耻发言资料
       小学生就有关八荣八耻发言稿
       有关荣辱观的发言稿
       党我心中演讲比赛演讲稿
       护士节演讲比赛演讲稿
       让我们与诚信同行—诚信演讲比赛…
       禁毒演讲比赛演讲稿让青少年远离…
       检察院爱岗敬业比赛演讲稿件
     
    农业公司职员述职报告
    十一黄金周旅游总结会议讲话
    林场班子成员廉政谈话报告
    体育组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献礼建国60周年豪言壮语词汇集锦
    信用社办公室主任竞聘报告
    市区落实门前五包开展综合整治活…
    我市行政执法监管制度
    个人半年党风廉政自检自查报告
    交通行政执法大队揭牌仪式发言材…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开展
    机关部门有关创先争优整顿方
    倡导八荣八耻党课材料
    医院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发言材
    有关统筹城乡发展中心组学习
    中学课外辅导有关规定
    有关乡政府组织党员学习优秀
    有关党员研习材料
    学习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
    八荣八耻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