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句话是对思想品德在人生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生动描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充分认识我们的民族,充分认识我们自己。
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新时期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成人、成功。那么,我们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状况,做到对其心中有数,掌握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加以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思想品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帮助他们查找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有关部门,使教学单位与学生管理部门互通信息,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和谐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清问题,更要注重从正面积极加以引导,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教师在关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做为一个教师我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认真领会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实质和自己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