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0.19%;采用灰土基层低标准结构的道路破损面积为419.98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99.81%。
(3)按道路病害种类划分:翻浆道路面积为6.8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4.6%;坑槽道路面积为50.49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12%;碎裂道路面积为117.82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28 %;沉陷道路面积为75.74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的18%;其他病害道路面积为169.93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40.4%。
(4)按道路破损程度划分:大面积破损,应进行整体改造的道路面积为247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58.7%;局部破损的道路面积为173.78万平方米,占全市破损道路总面积的41.3%。
2.3.市城区道路破损主要原因
(1)原有道路结构标准不适应车辆荷载的大幅度增加
我市60%以上的道路修建于上世纪八至九十年代,本次结构性升级改造工程涉及道路的道路56%上世纪八至九十年代修建,为当时设计的交通荷载标准和结构抗压强度较低,道路结构大多是40厘米至60厘米灰土基层,只能满足当时10吨的荷载车辆通行要求。市以前设计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在比较潮湿的土基上铺筑黑色路面。因该路面结构透气性差,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畅地从表面蒸发出来,使路基强度降低,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严重的翻浆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车辆荷载能力不断提高,加之运输车辆超载,实际载重量超过60吨(相当于一节火车货运车厢的荷载),有的甚至载重达到70吨以上,远远超过道路的承载极限,造成道路脆性破坏,加剧道路破损。
(2)交通量快速增长影响了道路使用年限
道路的使用年限除了取决于道路荷载能力,还取决于车辆的通过数量。近年来,我市交通流量迅猛增长,据调查,目前我市城区每天通行的车辆约40万辆左右,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加了近10倍,城市道路的流量负载远远超过预计指标,大部分道路累计轴载次数提前达到设计年限,造成道路疲劳性破坏,缩短了道路使用寿命。
(3)气候对道路的影响
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湿热,是全国地理纬度最高的特大城市,太阳辐射年内变化较大,最大冻土深度2.05米,冬季的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地区。加之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和副热带暖气团影响,四季温差大。市气温具有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猛的特点。这对道路的施工和养护非常不利。
(4)水害的道路的影响
道路路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各种病害,水害是不可忽视的,水可以通过裂缝、接缝、路表面和路肩渗入路面,还可以通过高水位地下水、截断的含水层进入路面结构,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对路面产生各种有害影响。水害是造成并加剧道路损坏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市排水普及率仅达66.2%,低于国家80%的规定标准近14个百分点,部分道路没有排水设施;各排水区域管网密度最多相差8.54公里/平方公里,布局也不够合理;建于1960年以前的排水管道达124公里,占总长度的12.6%,管线老化,渗漏严重。由于排水设施不足,每逢春融期间和遭遇大雨、暴雨,道路积水不能及时排泄,长时间浸泡道路,致使道路严重受损。
(5)日常维修、管理和养护不够
道路出现零星小坑、裂缝等轻微病害,不能及时进行填补、封闭,在冻融、雨水渗透、车辆荷载的作用下,病害迅速恶化,“小坑不补、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