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治理技术含量。目前,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各类治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可以迅速、准确的汇总,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有很多的层次,假如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单纯依靠手工进行五级分类数据的汇总其工作量巨大,且准确性难以保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相应的五级分类支持软件,但汇总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仍不能完全保证,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抽取和查询数据的效率不高,系统稳定性和严谨性不够。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五级分类支持软件的科技开发力量,在保证系统稳定和严谨的基础上,与会计帐务信息统计相联接,依托信贷治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
(三)增加贷款五级分类中定量分析的占比,使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从银监会下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看,认定每笔贷款的级别的依据中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占比过大,主观分析过大直接的可能是人为因素影响分类结果,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考核。建议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进行一些修改,增加定量指标的占比,使定性判定
和定量分析达到一定的平衡,减少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原有定性判定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定量分析的指标,从而提高定量分析的占比,对定性判定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将部分具有一定弹性的定性判定标准进行量化,使分类人员在分类工作中主观判定和量化指标相结合,规范和统一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四)建议银监会就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在商业银行间进行横向比较,推广好的经验,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在以往几年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类的方法和制度,有的商业银行还开发了自己的信贷治理信息系统,甚至相当的完善,成为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平台,但也有的商业银行在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的商业银行机构目前还没有实现微机操作,完全依靠纸制手工作业,这不利于档案治理、数据汇总和信贷信息的查询。这些商业银行间的优势和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各银行间对治理手段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对自身及其它银行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明确,不利于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的发展。在这个方面,银监会可以就此进行横向比较,加强互相学习和行际交流,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五)营造商业银行敢于暴露风险、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环境。一是要转变观念。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非凡企业,要生存就要承担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贷款发生损失是必然的,健全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是为了使贷款损失最少。二是商业银行要改进现行降低不良率的单一考核标准,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鼓励基层信贷人员全面获取、运用信息,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类别,充分发挥贷款风险分类发现问题和揭示风险的核心作用。三是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敢于对贷款风险进行真实的分类和暴露,在暴露充分、分类真实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各行围绕降低不良贷款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六、建设银行正积极探索贷款十二级分类工作
(一)推行十二级分类工作的必要性。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依靠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度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将损失量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中,除了要求客户评级与违约概率挂钩外,为避免集中性风险、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和预期损失挂钩,积累相关数据,通过细分贷款收窄预期损失的波幅,更为精确地观察贷款质量变化过程,由此,对贷款风险分类也提出了:正常贷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