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类贷款是:“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入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前体是借款人必须依靠正常营业收入能够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是“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和“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显著区别在哪里呢?这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必然会出现同一笔贷款,既可以分为“正常”类,又可以分为“关注”类,如何科学确定其分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
再如,次级类贷款可以有20%(含)以下的损失比率,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区间在大于20%并小于等于90%之间,预期损失比率在90%以上的贷款为损失类,在损失比率无法或难以科学、准确确定的情况下,一笔贷款究竟是次级类还是可疑类贷款,是可疑类还是损失类,是很难把握的。
3、个人类贷款的风险分类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内个人信贷需求的增长,逐渐出现了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多个个人类信贷品种,这些贷款的特点是额度不大,但户数多,贷款后治理工作量大,尤其在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判定每笔个人类贷款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这样给贷款风险分类
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个贷笔数多,逐户逐笔按照公司类客户分类方法进行搜集材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因此各行基本是将一逾两呆分类中各级别与五级分类中的级别相对应,这种相对应的方式轻易产生低估或高估贷款风险的问题。
四、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改进
(一)熟悉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分支机构还处于应付摸索状态。
五级分类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也较强,还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在规范治理上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才能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行对五级分类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从目前看,各商业银行下属的一些分支行出现偏差。一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经营、轻治理”,着重抓收息、抓盘活、抓保全,轻视了信贷资产的动态监测、风险治理,表现在贷款五级治理推行后,各行的培训、指导、检查工作没有跟上,措施不硬,使基层行产生了可重可轻的思想,把贷款风险分类看成是一件简单的统计报数工作,影响了贷款分类质量。二是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不重视,缺乏理解和支持。表现在贷款企业不主动向银行报送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反映平淡,认为是银行的事,宣传、支持不力。
这种“配角”或陪衬情况,与考核导向是大有关系的。一些分支行领导实际上并未重视这项工作,少数单位甚至认为是“软指标”和多此一举的“负担”,没有在这项工作上真正用力。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曾多次强调和进行通报,但因为没有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一些行的工作还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个别领导对这项工作很少过问,业务部门缺乏专人治理,数据输入、上报不及时,平衡性、准确性较差等。
(三)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培训少,难以达到岗位素质要求。
目前各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五级分类是一个新事物,有经验的治理人员不多,尽管从上至下层层都搞了一些培训,但并非人人都搞明白才上岗,未经培训而边干边学的人不少,许多基层信贷人员对分类岗位要求达到的会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