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育家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长的,所以它的利息是人们终身取用不尽的。”党员干部若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则终身受益。这样,他们就不会为权利、金钱所惑,就能在思想上筑牢防腐之堤,从而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自古以来,廉洁就是被人们所倡颂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这也是廉洁一词的最好写照。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受,刘罗锅清正廉洁,为国为民,深得百姓爱戴、赞颂。大贪官和坤遭万民唾弃,最后自食其果。如果说封建官员贪财捞钱,那是制度的悲哀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清正廉洁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模范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昭示世人:党员干部将廉洁作为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天上鸟死于贪食,水中鱼死于诱饵”。那么人呢?就如天上鸟、水中鱼,一旦动了贪念也必死无疑,遗臭万年。所以只有永保廉洁,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远离腐败,才能抵抗住诱惑保平安。
勿庸讳言,时下腐败之风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曾说过:“无论是腐败还是由腐败催生的潜规则,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久而久之,腐败开始成为一种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价值。”譬如“办事必送礼”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无贿不成事”变成官场的潜规则。像成克杰、胡长清等人,为了满足膨胀的贪欲而徇私枉法,廉洁之于他们已经荡然无存,贪赃纳贿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自觉,党员干部都应将廉洁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的干部才越来越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美好。
廉洁是一种人性的美,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为世人所赞颂的美。但养成廉洁的生活方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点一滴养成的。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高度的才智根植于真挚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仅有对廉洁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而缺乏与自身懈怠、放任、颓丧等进行不懈抗争的精神,廉洁的生活方式是很难养成的。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世间万事万物始于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党员干部决不能以“下不为例”开脱、原谅自己,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慢慢地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从而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安慰自己,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不可能被发现。要时时以陈毅元帅的名句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来提醒自己,防微杜渐。从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是一些党员干部走向腐败的普遍规律,这就更需要党员干部,注重从点滴小事做起,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做人的人格,防患于未然,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应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让廉洁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克服各种私心杂念,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的不廉乃至腐败行为寻找借口,更没有权利亵渎党的形象。保持清正廉洁,是对广大群众一种至高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筑就坚不可摧的防腐之堤,让社会的清廉之风长盛不衰。
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