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辞海》解释为“捧”,“进献”。《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给,献给(多指对上级或长辈)”;“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重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奉献是无私的给予,是真诚的付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奉献;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也是奉献。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奉献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行为品质。
讲奉献是一种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员尤其要具备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讲奉献就得付出,讲奉献就得作出牺牲。共产党员应该有先人后己的胸襟,有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境界,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
讲奉献要求每个共产党员从入党的那一刻起,献身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的伟大事业并为她终生努力奋斗。当然,讲奉献不是要求党员非凡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合法的个人利益于不顾,排斥合法的个人利亚。我们提倡和不答应党员非凡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合法利益以外,搞私利、搞小集团利益,更不答应中饱私囊,惟利是图,以权谋私。每一个党员非凡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有明镜般纯净的心境,都要有宇宙般广阔的胸怀,都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始终如一地朝着党的宏伟目标前进,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摆正位置,不被个人暂时的小利益,小集团利益所迷惑,所心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奉献是一种修养。名和利,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问题。对党员来说,掺进了“名”,奉献就变了味;夹带了“利”,奉献就变了质,就会导致腐败,就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是对无私奉献的亵渎。
“名”和“利”的追求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人的成长与成就。以“名”和“利”为动力,视一生碌碌无为是人生最大的憾事,这是不可非议的。然而,一个人对“名”和“利”患得患失,甚至存有非分之想,因而欲望膨胀,欲壑难填,到头来为“名”和“利”所役,最终身败名裂,那就不可取了。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千,夜卧八尺。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在名利面前能否持有淡泊之心、超脱之怀,是判定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非凡利益。共产党员应当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拒腐蚀、永不沾,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奉献是一种责任。共产党员视奉献为义务,却永远没有向人民索取的权力。有人问:入党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的共产党员入党没有想过入党要去得到什么,想到的只是职责,是使命,并用行动对奉献做出完美的诠释。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奉献是一件轻易的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说它轻易,因为有时就是举手之劳,人人都可以做到;说它困难,是因为它是一种觉悟,是一种境界,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悉心体会群众生活的艰苦、生产的艰辛、做事的艰难,心中都要始终装着人民的利益,面对农村孩子令人心酸的上学环境,面对生活碰到困难的下岗职工,面对工钱被无故克扣的打工农民,我们都应该深感歉疚而对群众倍加关心、倍加爱护。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果断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审慎地对待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