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初探 朱连科
最近,四川省汶川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靠前指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这次地震灾害再次告诫我们: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矛盾的世界。近年来,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各种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明确危机与危机管理内涵。危机是事物发展的不稳定状态,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管理是一种以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机制,立足于应对和抗拒突发的危机事件和灾难性事件,以最少的资源来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理论、方针和原则,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和政治工作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见,在危机情境下,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控制危机发展、减轻危机损害所必需;有利于抚平危机所造成的人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危机后组织和社会系统的重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新的工作内容。政治思想工作者在平时就要经常对群众进行居安思危的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要善于识别危机先兆,及时做好危机预警,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其次,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危机情境下要注意了解群众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政治需求,牢牢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于群众的不良情绪,要善于疏导,对群众的合理的思想需求尽量予以满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危机发生时,人们一般可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心理和抗争心理。但个体对危机反应的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同样的刺激,有的人能平静坦然、从容应付;有的人却无所适从,惶惶不安。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程度、从前的危机经历、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影响等。虽然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但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相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心理反应无论在程度还是在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用时间去恢复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对个别人如果刺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并会在较短时期出现非理性行为。这种情况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健康,重则造成攻击性行为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并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抵御和控制灾害的难度,还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并造成新的动荡。政工人员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才能更好的做好思想引导,使人们重心树立起生活信心和政治目标。
第三,在危机情境下,政治思想工作者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去帮助群众树立起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最终走出阴影,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