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建国后不久,中国的农村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就对一个名字敬而近之了,他不仅仅是中国农村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先驱,更是亿万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的驱动着——小岗村。
几十年后,小岗人再度用鲜红的手指印记录了小岗村变化与发展,同样的一幕虽然形式相同,但是数量和内涵却不同了,这一次,小岗村民是为了留住他们敬爱的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是的,留住了,小岗人真的留住了这位人民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沈浩永远与小岗村人在一起去见证小岗村的变化……
沈浩同志是一个安徽省公推公选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在小岗村的前三年,他的工作困难重重,由于家族势力以及长期的村里落后的现状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地难度,他也曾有过徘徊,也曾有过失落,可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动力支撑着这位好干部呢?我想,那就是,信念,一种坚定不移的民生情怀。
他是一个工作勤奋、公而忘私的人。沈浩同志作为选派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任职第一天起,就在村里走家串户,深入农民中调研,了解村情民意,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在全村走访了两遍,对小岗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初步制定了小岗村的发展规划。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由于长期以来家族势力以及落后的传统,使得一开始,小岗村村民不认同沈浩的一些举措,没有人相信沈浩可以帮助小岗村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来,他带领小岗人进行了第二轮的创业,使小岗村在短短几年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均年收入多元到的6600元;从以前的“散、乱、差”到如今的“整洁、环保、舒适”;从原来的“贫穷落后”变成现在的“富裕文明”。小岗人把这些变化都归功于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同志,他的到来给小岗村带来了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春风。六年来,沈浩同志几乎没有节假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然而,沈浩同志却一次次辜负了自己九十岁老母亲的思子之情和与子团聚的殷殷期盼,一次次使妻女一家团聚、共度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小岗人民,为实现自己变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村”为“中国经济第一村”的崇高理想奋斗不息,无怨无悔!
其中有一个事例,就是沈浩为了给村里铺设水泥路,甚至为了节省开支,自己亲自带领村民动手铺设水泥路。这样一个号书记,没有去计较村民们的不理解甚至是讽刺。一心中想着怎么样可以带领小岗人富裕,所以他是一个勤劳,大公无私的人。
他还是一个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的人。初到小岗,沈浩同志就把小岗村创新发展的路径归纳为“三件事”:一是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二是改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带头人到外地考察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六年来,他带领村民完成了优质葡萄园的建设任务,使小岗村的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完成了几个大项目计几亿元的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使小岗村的工业发展实现了伟大跨越;完成了大包干纪念馆的建设任务,使大包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总之,在“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上,沈浩都为小岗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这样一个事例,沈浩发现每年好多的人到小岗村来参观学习,但是,小岗村没有自己的酒馆,旅馆等休闲吃饭的地方,反而是带动了周边其他地方的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在沈浩多次劝说下,甚至自己为村民出钱,使得一部分村民在村里办起了酒店,旅馆等服务业,这样小岗村的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