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下民风的主旋律是好的。但是民风中也夹杂着一些卑俗萎靡之风,“贪、假、黑、奢、冷、躁、混、愚、溺、荒”,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模糊不清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话题,之所以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产生强烈反响,就在于它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每一“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创造和谐的新生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荣明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转变社会风气,舆论是导向,领导是示范。政府机关的作风好不好、公众服务机构的效率高不高、官员守不守官德、公务员讲不讲职业道德、领导是否遵纪守法、执法人员是否严于律己、教师是否为人师表等,群众最在意,也最能影响公德意识的普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与青少年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教师作为一代人师,能否敬业爱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家长和学生看得最清楚,社会就是一面镜子,也最能影响民风和公德意识。因此,代表党和社会良好道德形象的广大教师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才能永远保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教育事业的本色,这既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我对“八荣八耻”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的树立,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荀子曾说:“不知荣辱无以为人”。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识大体、合规范、守道德。一个时代,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形成稳定、和谐、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八荣八耻”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第一准则。爱国是大尺度,是古今中外道德准则的要则。这是因为个人生存发展必然要依托国家整体状况,国强则民富、国兴则民安,因此,我们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之拼搏奋斗,反对任何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和事。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本质所在。服务人民,为广大民众谋利益,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科学的崇尚和对愚昧的摒弃,是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完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技能,用科学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