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警示教育心得 >> 正文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荣辱观与教育观统一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对于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重大意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扎下根。
    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从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到团结友爱,从树立孩子们遵守法纪到崇尚道德,从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到勤劳诚信,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小学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身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所以我与许许多多的小学班主任老师一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就拿本学期我校开展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人人背古诗”活动来说,(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每周背诵20首)起先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多积累一些语言,多拓展一下孩子们的知识,通过个人之间的竞赛,班级之间的擂台赛,以激发孩子们背诵古诗的兴趣。活动初期孩子们为了赢得个人荣誉,为了争夺背古诗状元班,的确形成了班班诵读,人人投入的气氛。前几日,校长带领我们学习了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让我为之一振,我认识到,仅仅让孩子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借助古诗背诵来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就更能激发孩子们以作为中国人为荣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本人的实际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的教育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弘扬爱国主义,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诸如此类的小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是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因为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勤俭节约,它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品质。因此,我想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落实到实处,为孩子们打下正确荣辱观的基础。
    可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美德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德服人,以行动带动人,以情感染人,。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们打交道,所以更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们,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nbs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心得…
       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三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增强团员意识心得体会学习创建高…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廉政纪律教育心得体会
       理想信念廉政纪律教育心得体会
       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清明节的来历
    信用社营业教育发展计划
    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
    企业半年安全总结
    中学数字实验学校建设考察报告
    原创首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划方…
    山西纪委书记惩治腐败是执政能力…
    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座谈会讲话
    国内金融工作报告
    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警示教育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