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考上大学,否则大部分课本知识对他们并无实际用处。
二、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正如象重视基础科学一样。百尺大树唯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否则长得再高也不过是一枝独秀,成不了气候。高等教育的根本源于基础教育,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在上大学之前就已基本定型。如果小学中学教育上不去,不可能打造出所谓的世界名校。此外,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将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分别对待,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加大力度投入。发达地区应主要由地方财政投入,而贫困地区应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对于取消教育附加费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损失,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应对贫困地区倾斜。
(二)、对贫困地区的师资人才实行补偿性政策。
国家应对受过高等教育的贫困地区师资人才实行补偿性政策,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等。另一方面,既然贫困地区为发达地输送了大批人才,那么按照公平的原则,发达地区应该给贫困地区一些补偿。这就需要国家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应以发达地区的税收中提取部分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同时鼓励发达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对口扶贫力度。
(三)、经济、政策双管齐下,共同搞好基础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彻底解决失学问题,虽然目前国家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进行免费教育,这是我们贫困地区的福音,但我认为力度还不够,还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失学的现实,如能对贫困地区全面实行免费政策,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了。
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认真推行计划生育。学生辍学现象从某种程度来看与计划生育关系很大,在我们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些家庭有*—*个孩子,光养活子女都很困难,更别说让孩子接受教育了。如果计划生育落实到了实处,家庭负担减轻了,家长也有钱供孩子读书了。当然,对家长的思想宣传动员工作非常重要,转变思想观念是重视教育的前提。
(四)、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推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
对贫困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和教育上的原因,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比正规教育更加有用。一方面应在正规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的教育(比如农村知识等),对于回家务农的学生,职业教育将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对于外出打工的学生,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改善他们生活环境和条件。
总之,我们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好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根据目前国力,应该也完全有能力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帮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与发展战略,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