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这一年来,我从事教育管理与协调教育工作,除了心里有一点欣慰外,更多的感受是深深的忧虑。中国贫困地区的现状让人不安,中国贫困地区的现状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组织能一时改变的。有人说过,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只有从制度上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
教育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资助学生或者资助学校都不可能根本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只有通过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人口素质才得到提高,经济发展才有动力,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和深远的。由此看来,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状况,才能有的放矢,治标治本。为此,我在这里简要分析当前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供大家探讨。
一、我国当前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现状
(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教育投资又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比如***工程之类,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则明显不足。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又是采取国家财政出小头,地方财政出大头的办法,对于地方财政雄厚的发达地区,这种政策是合理的,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来说,这种政策无异于雪上加霜。特别农村地区实行税费改革后,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取消了农民的教育附加费;也大大减少了农村基层的教育经费。从而引发了贫困地区师资紧缺,危房校舍无法改造等一系列问题。
(二)、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缺乏,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广大贫困地区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得不到人才的地方,不但吸引不了外地人才,就连本地人才也流失到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都到发达地区打工,很少回到家乡,实际上这是本已严重贫血的贫困地区在向发达地区输血。很多偏远山区的学校由于条件恶劣,不但留不住师专生,连中师生也留不住,剩下边师或高中毕业的正式教师和代课教师担当主力,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三)、贫困地区学生失学严重,辍学率较高。
虽然我国宣布在2008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2008年,在我们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可能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另有极少数是学生自己不想读书,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多数刚刚解决温饱,少数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现金极度缺乏,即使每学期只要**元学费,依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没有文化,认为读书即使考取大学,回来又不包分配,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回家种田放牛。还有些家长认为读书不发算,所以女孩辍学普遍高于男孩。
(四)、贫困地区课本教育与现实脱节。
当前很多贫困地区实行的是“功夫教育”,将教师的工资奖金与考试成绩挂钩,这种激励机制导致老师和学生一心在课本上下功夫,起早摸黑,只为考出好成绩。在发达地区已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而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课外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看过。对于他们来说,要么升学,要么回家务农,或是外出打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