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两会,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也最能体现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特点。
领导干部要增强“三项意识”,这是会内会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番话,在会场内外迅速传播开来。他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
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这是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告诫,也是亿万人民对广大干部的冀望。
处盛世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代表、委员们说,干部如果有了忧患意识,就不会陶醉于成绩,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保持头脑清醒的常态。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生活的明证。
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2008年的基本经济指标都非常出色。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委员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经济工作中的不足,要有忧患意识。2008年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粗放扩张、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惯性没有多少改变,许多地方政府还是把gdp增速作为头号硬指标,而把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置于脑后。结果,2008年全年gdp增速达10.7%,大大超过原来8%的预期,而单位gdp能耗则略降1.23%(上半年还增加0.8%),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1.8%和1.2%,也没有达到减排2%的目标。这些约束性指标实现不了,说明经济社会还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也给“十一五”后4年加大了这方面的压力,意味着后4年每年单位gdp节能都必须达4.4%以上和减排2.2%以上,这使本就相当困难的任务难上加难。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委员说,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清醒的忧患、自觉的忧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这种忧患意识来自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清醒认识,来自于执政的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经过了连续28年的快速发展,干部群众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必须认识到,如今我国的人均gdp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很多。党的各级干部不仅自己要有忧患意识,还要引导群众正确地认识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许多代表、委员谈到,事实上,现在有些干部的心态和言行是缺乏忧患意识的。他们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麻木不仁,热衷于浮夸。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不警惕就会贻误我们的事业。有些代表、委员还强调,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机遇稍纵即逝,挑战层出不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干部是各行业的带头人,飞速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高枕无忧。
鞠躬尽瘁孺子牛:要有公仆意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