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针,以开辟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但张国焘顽固坚持南下,公然分裂党、分裂红军。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实现了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战略目标。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由河南罗山出发开始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苏区。1935年7月,为策应主力红军,又西征北上,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红军力量。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发起嘉陵江战役。之后,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中央红军两个军团南下。11月,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地区遭受惨重损失,折兵近万,被迫退向川西北。1936年7月初,与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会师。经党中央耐心劝说、应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撤离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面对张国焘的拉拢,红二、红六军团指战员坚定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执行中央北上方针。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总人数为20.6万余人。沿途共经过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征服雪山草地,总行程达6.5万余里;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120余次;歼灭国民党军7个师另19个旅又100余个团,俘敌2万余人。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长征结束时共保留下来5.7万余人。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指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党和红军在万里长征中浴血重生的伟大实践,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实现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战略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开始战略转移的。当时的国内外舆论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是什么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毫无疑问,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适时调整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并最终确立和坚决贯彻北上抗日、会师陕北的战略方针,将被动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开辟抗日前进阵地的伟大进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从根本上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只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我们的事业就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