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章学习心得 >> 正文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加快推进当前各项

,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重点抓好六件事。
    1、大力促进就业。认真落实好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帮扶力度,推广灵活就业,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2、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极开展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贯彻老年工作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的各项政策,重视老龄事业,更多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工作。
    3、切实办好实事好事。要认真抓好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民办9件实事的落实,把办实事更多地体现在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问题上,把实事办实、办好。要实现农村公路改造里程再延伸,继续筹资补助农村公路网建设,确保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和硬化年度目标任务。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突出

抓好老区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和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政策,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4、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农村“低保”,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5、加强环境保护。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和大气环境治理。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耕地保护,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开展矿业市场秩序整顿,控制水土流失,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6、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活创业主体,鼓励全民创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要鼓励改革创新,努力形成放手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围绕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的良好风气,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力,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六、加快推进当前各项工作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推进当前各项工作中。
    1、组织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变通、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有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闽先组办[2008]12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回头看”,重点对照检查是否制定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时间要求是否落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实习检索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暑期社会…
       再读为服务之感想
       把加快发展立足点放狠抓落实上
       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党政办…
       参观雷峰纪念馆有感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
       党章是党建设纲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
     
    以人为本努力创造美好和谐社会
    教育局完善素质教育发展计划
    市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时讲…
    广电局改革创新总结
    初中小学教学意见
    全省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经验交流…
    学校校创建市级校风示范校自查总…
    公司职员业务计划
    医院各类人员行为规范
    营业网点开张仪式庆典致辞
    生产落实年活动方案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落实个体农林场水权管理办法
    计生委落实党廉建设工作意见
    农工办四措并举抓落实实施意
    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
    落实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创新规划
    学习贯彻党委的会议精神
    贯彻全会精神增强经济发展
    党章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