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的。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艰苦奋斗,是因为它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得失观,正视艰难,直面挫折,奋勇当先。它凝聚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不仅强调艰苦朴素,更提倡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凝聚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倡导的是牺牲自我,造福人类,振兴中华;凝聚着博大的科学精神,反映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不是懒惰经济、浪费经济,而是节约经济、高效经济、法制经济,更需要讲进取、讲奉献、讲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经济怎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怎么提高,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精神,都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更何况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并不十分丰富,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需要半个世纪的时间,艰苦奋斗对我们这代乃至下几代人来讲,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第三,艰苦奋斗不是要过苦日子,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与改善生活不是对立的,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是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多地积累财富,为群众多办实事,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说,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去过“苦行僧”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搞得好一些,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才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离不开消费,特别在当前,还要不断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不是浪费,消费要合理、要适“度”,不能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更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甚至违反纪律。要时刻考虑共产党人的消费行为,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勤俭节约,是否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根在《论消费》中说,财富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为了荣誉和善举,在任何消费上都大肆挥霍的人,难免陷入困境。这种“荣誉”和“善举”,与我们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意思。即使是那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把节俭作为社会文明和社会风尚来提倡。不少人出国归来后都谈到,外国人有的虽然很富有,但生活却很俭朴,招待客人非常简单,送的纪念品也很便宜,他们是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外国的历史悠久多了,我们不能让它失传了,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它、弘扬它,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更具生命力。
第四,艰苦奋斗不只是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实践的群体行动。邓小平同志曾讲:“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党员干部跟群众同甘共苦,这既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艰苦奋斗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如果一部分人在艰苦奋斗,另一部分人却在一边无动于衷,甚至挥霍浪费,那就势必挫伤他人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样一来,艰苦奋斗的风气就难以形成。当前,在有的单位艰苦奋斗不被人们所重视,形不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主要是一些同志头脑里有“吃亏”和“攀比”的思想,出现了心理失衡。这些人不是见奢自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现象,而是感到谁艰苦谁吃亏,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苦”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从而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随波逐流,有的甚至滑入了犯罪的深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原市委书记李成龙就是这样。这个人是靠穿别人送的军装长大的,脚上常年就是一双“解放鞋”,以至得了个“解放鞋”的外号。他从一个普通办事员走上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