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把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把控制失业率与调控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密切关注和研究就业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产业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来降低失业率。要加速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使职业介绍成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在中介服务、信息发布、政策导向上多下功夫,建立国家、地方、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个人为一体的多种渠道并存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要抓发展,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通过扩张经济总量,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以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社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还要抓统筹,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的步伐,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三、关心弱势群体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这就是说,认真解决弱势群体关注的问题,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稳定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要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益和风险等因素的存在,弱势群体的问题不可回避,这些问题仅靠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解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国家为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建立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但同时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障体系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在现阶段,我们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公民的很多社会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支撑社会政策的社会基础(比如社区及其他民间组织)还很薄弱,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更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扶持。因此,关心弱势群体,应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入手,增加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生存的安全感,适当降低生存压力,保障社会稳定。要让城乡群众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