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员学习心得 >> 正文
公安先进性教育总结

影响了对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指导和督察。
  三、先进性

教育活动发展不平衡。各支部对先进性教育活动都做出了总体部署,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少数业务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学习时间较少,进程滞后。
  四、根据基层支部、党员的反映,整个保先教育活动工作的周期安排不是很紧凑,应该更好的结合交通管理工作的特点,合理安排,容许部分业务实战单位有适当调整、灵活安排协调的自主性。三个阶段的划分的科学性也有待加强,尽管在工作中也强调了边学边整边改,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三个阶段生硬、割裂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五、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培养。目前的支部书记队伍参差不齐,从年龄、学历、职称、能力、敬业等各方面看,都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支部书记积极性很高,善于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的就是敷衍应付,有的则是限于水平能力而力不从心,有的则是从未做过党务工作,仓促上阵。从这次保先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量的工作要靠基层支部书记来完成,迫切需要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六、保先教育活动工作的成效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我们作为城市的窗口形象单位,更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聆听群众的反映和呼声,实践三个代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广大党员躬行实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
  七、保先教育活动中的党员等级评定分为三个级别:优秀、合格、不合格。在基层支部的实际工作中,这一标准的划分、掌握尚可进一步科学化,从党章的要求来看,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属于合格的范围,真正优秀的应该说是少数,但是从我****的评定结果的实际来看,高达41.22%以上的党员都是优秀党员,这其中存在“好好主义”、人缘评议的现象,一来于实际不相符合,二来也容易滋生党员骄傲情绪。
  八、党员等级评定中,优秀党员的评选,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内产生,如,机关部门、基层大队领导之间的互评,基层大队的中层干部的互评,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所有的科长、副科长、大队长、副大队长等领导都是优秀的现象,从而挤占基层支部普通党员的名额。
  九、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评定出来的优秀党员,应该说都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模范,身边的榜样看的见,听的到,应该考虑将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或者上网,以方便广大党员民警学习,比较,赶超。
  十、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这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而要深入群众,应该经常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广大师生员工的各种思

想和问题,深刻分析产生各种思想和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以各种形式帮助、关心群众生活,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十一、纳新要严格,吐故要坚决。吸收新党员要层层把关,不提人数指标,严格把握入党的标准,宁缺毋滥。既要保证优秀的同志能够被吸收入党,又要保证被吸收的确实是优秀的同志,对新党员要做好持续的教育,不能放松。同时,要加大纪律保障力度,要有党员淘汰制,对于党内不良现象和不良分子应该严厉查处,对不合格的党员除了加强教育之外,也要经常进行清理,以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十二、保先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来保证共产党员先进性。

 

 << 上一页  [11]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
       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决心…
       转入分析评议阶段会议主持稿
       分析评议阶段总结
       分析评议阶段总结第二阶段总结
       中如何实践党先进性
       党先进性与共产党员先进性内关联
       先进性是党生命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心得
       领导带头是关键———二论开展保…
     
    党委干部整改教育汇报讲话
    安全生产调度会议讲话
    镇庆祝第十三届环卫工人节暨表彰…
    区委办公室规范
    十六届四中全会学习体会努力增强…
    县事业单位双创双提年终汇报
    公路局半年综治安全总结
    工会恳谈会上的讲话
    安排意见
    领导干部会讲话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方案
    公安局招聘文员工作方案
    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工作方案
    市公安局调查时讲话
    领导慰问公安英模及亲属
    举行全国公安厅局领导会议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
    先进个人推荐表
    评选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和个人
    党员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