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读执政能力建设三大热点
一个标志。”“我们所有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这次全会的《决定》,虽然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专门决定,但它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已触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引起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它体现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着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大大前进了。g#97r$
《决定》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理念和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dh)5
理顺党政关系,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既适度分权,又形成合力。社会主义国家传统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邓小平指出这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总病根。”《决定》在党政职能分开问题上作出新的规定。例如在领导经济的工作中,把党的职能确立为:“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把政府职能确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种带有规范性的定位,有利于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在党政关系上,既适度分权,又能形成合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实质上也是一个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适度分权的问题。《决定》指出,要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十六大报告曾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命题。但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更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决定》提出的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若干制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些制度包括: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心话、讲心里话;建立与健全常委会党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扩大市、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范围。这些制度的精神实质体现着政治学中的党内权力来源、授权方向和权力结构的定位问题。党内权力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来自广大党员。因此授权方向的正确定位是从广大党员到党代会,再到全委会和常委会。要克服党内权力结构的侧置性倾向。所以发展党内民主,重点在于扩大党员民主权利,扩大党代会、全委会的职权,规范常委会的职权等。此外,重大决策是否科学有效,是体现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决定》对三种决策类型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规范性的决定。!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并提出建立与完善适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人事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民主推荐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差额考查制度、任前公示制度、公开选拔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度、干部辞职制度、职务和职级相结合制度、领导干部任期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在总结了多年以来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很大的创新性。这些制度体现着三个方面的良性机制:一是民主机制,二是激励机制,三是代谢机制。例如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度,是由多年以来普遍采用的“议决制”改为“票决制”,对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pebz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与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决定
党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