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体会
……从初唐盛世看当今我国安邦治国之举
公元7世纪的初唐,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拥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酒庆贺。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兹后唐又攻占西域诸国,使中国威势达到葱岭以西,与波斯及印度接触。在唐初只有高丽能对中国作坚强的抵抗,但是高宗朝终克平壤,置安东都督府。
唐朝继武功外,继以文治,国都长安东西9.66公里,南北8公里。现代西安市的城缘,还只有其面积的1/8。而且整个城市按计划兴建,全城分为几个方格,南北驰道竟有500尺宽,无疑在当时世界上打破世界诸项纪录。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为何出现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这除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外,主要是当时唐太宗的施政方略符实情、合民意。
其一是以民为本。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尤其是年轻时的李世民,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残酷考验,他从幼年时代起,亲眼看到了强盛无比的隋王朝被隋炀帝的暴政迅速推上了灭亡之路的过程,让他看到了农民的力量,在隋炀帝的身上,他既看到了创业之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同时又使他看到来自农民的革命风暴对地主阶级的震撼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他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因此,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在这种爱民患民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去奢省费、轻徭薄
赋、选用廉史、使人民衣食有余的方针、政策。
其二是稳定根基。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他全面推行、推广均田制,安抚失去土地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耕地不足问题,他一再缩减苑囿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耕地。由于均田制得到贯彻、推行,贞观年间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同时,由于土地这一特殊生产资料得到合理配置,使土地与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结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碰到自然灾害,太宗总要下令减免租赋,这为社会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三是知人善任。他留心史治,不计个人恩怨和私利,不避远近亲疏,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他手下的大臣中隋朝的旧臣有李纲、封伦;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则来自瓦岗军,尤其是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谋划过暗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这一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用人作风,使其威信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树立,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能做到以人为镜,虚心听取批评意见,而且“恐人不谏,导致使谏”,鼓励臣下提出不同意见。对于能够“谈言直谏”的人,还特别赏识,“以师友待之”。许多人犯颜直谏,不仅没事,反而还得到奖赏和重用。在这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