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除险加固步伐,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直接影响下游城镇防洪安全的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现存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1/2,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部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高砷、苦咸、血吸虫等由于先天原因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部解决人口较少民族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一直以农民为主,工程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维护,很多工程存在严重的老化、损毁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小型农田水利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由于水价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或毁损严重等原因,我国农业灌排设施实际灌溉面积萎缩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的同时,把末级渠系的改造列入水利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使得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抓好这3件大事,全面推进水利发展,必须建立起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和阶段性变化,波动性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减少,中央水利投资呈下降趋势。需要看到,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强化中央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深化水利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要研究建立农业水费直补机制,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灌区用水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性专业合作组织,尽快解决目前灌区普遍存在的水费计收困难、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切实提高灌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