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员学习心得 >> 正文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哲学篇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构筑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平台。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不断地作出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2008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做出的全局规划,这表明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观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和谐思想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尊道贵德重和”的思想观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也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首先,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其次,“中庸”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推“中庸”为至德,“中庸”就是合宜、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作为处世哲学,确实有消极性,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涵。再次,从外延上,儒家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其和谐思想:第一个层面是身心的和谐;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将个人的和谐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是达到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观念。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有一定的启示。
    总之,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和谐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政治哲学观上的转变,深刻地阐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容,又一次表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

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状态。从“和谐社会”思想的演化历程来看,“和谐”是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在著作中论及的思想。
    从我国历史上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过“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是,这些美好的主张,在一个阶级矛盾、等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但这只是封建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繁荣稳定时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从外国历史上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形象,主张“公正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心得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党派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城市管理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先进文化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时代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司法篇
       学习六中全会心得—发展篇
       六中全会体会—人大代表篇
     
    高三体育备课组总结
    各单位职工敬业守法演讲稿4则
    一位老师对于教师爱岗敬业发言
    纪念三八节领导讲话
    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汇…
    乡镇计划生育专干业务比武讲话
    银行网点主任就职演讲
    政协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
    愿做老杆扶新竹典型材料
    招商局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市委全会闭幕式讲话
    中共市委全会闭幕式讲话
    宣讲党的17届全会精神
    召开中共市委全会的讲话
    贯彻全会精神增强经济发展
    市委全会胜利闭幕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辅导材料
    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经委发言材
    公司学习贯彻党十六届六中全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
    党员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