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哲学篇
题时,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搞“阶级斗争熄灭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伯恩斯坦等人提出来的。在无产阶级刚刚从自在走向自为、对资产阶级起来斗争的时候,伯恩斯坦却主张劳资合作,抹煞阶级矛盾。这种“阶级斗争熄灭论”,企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无疑是错误的。
我国社会虽然已从整体上消灭了剥削阶级,消除了阶级斗争的根源,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过这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矛盾是阶层矛盾,如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这些是阶层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但这些矛盾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非对抗性矛盾,因而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及行政、法律、经济等方式加以解决。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观的重大发展,是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论上的自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论上的自觉。
(一)“构建社会主义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思想理论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但分析起来可以看出,有些理念或观点是针对特定的领域或事物而言的,比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建立经济特区等;有些理念或重要提法则是统揽全局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命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方针、政策,而是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样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命题,且具有重大的思想指导作用和高度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十六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可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中来。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时代的要求,实践发展的需要和理论深化的逻辑结论。
(二)“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观转变的必然结果,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的28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战略决策的提出,几乎都与思想解放的大潮相伴随,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掀起的思想解放大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发表及其引发的思想解放大潮,为党在十四大选择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重要政治准备,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又一轮思想解放大潮。它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为十六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党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