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功能方面,即通过内在矛盾的运动来破坏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方面,这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一个担负振兴中华重任、代表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取得政权之后的第一要务,应该是缓解矛盾、消解冲突、追求稳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一方面取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对此虽有认识,却未能使之成为全党的共识和主流价值取向。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20多年里,由于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存在片面和极“左”认识,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观没能得到适时的转变。于是,在“不破不立”、“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造反有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四清”运动,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并给我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行为打下了深刻的“斗争”烙印。其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汲取。对此我们党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必须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实现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实现政治哲学观的重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执政要求的执政理念。
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观及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以“和谐哲学”为主导的政治哲学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
但是,从全局上看,我们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能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具有优越性,更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因而是我们党必须坚持完善和继续巩固的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矛盾的化解,不是一个要推翻既有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从完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营造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出发,改变过去那种主要靠斗争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