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完全可由人来控制和引导,这个实践逻辑从理论的可能走向生活世界的现实,表现为人们对信任的需求与支持。走出封闭信任,反对滥用信任,重建社会信任,这是生成和谐社会秩序、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导向。
封闭信任:社会矛盾的隐性诱导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由于某些热切希望的失落,付诸未来的利益生成环节、机制遭破坏,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期许产生不满或怨憎,为了避免造成心灵不安、精神伤害与利益损失,人们被迫停顿那些旨在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行为,也不再增加或扩大那些可以预期的社会行为,就形成封闭信任。造成封闭信任的原因主要有希望失落、利益变异等因素。
人为希望活着。人因为希望的存在而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消解矛盾,生成和谐社会秩序。希望贯穿在两类生产、两类生活过程中。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物质生活的主要方面,文化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社会发展过程总是物质资料生产和文化资料生产的复合化过程,相应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是复合化过程。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的量度与速度,决定了文化资料生产的规模与程度,从而决定了文化资料生产的外在秩序;另一方面,文化资料生产是建基于一定理想与希望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不断实现理想、不断建构希望、不断积累成果的过程,从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内在秩序。这两种秩序都是人为的秩序,都包含着人的希望。这些希望既包括人们对物质生产的认识,对物质生活的理解;也包括对精神生产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寄托。但是,一旦人的希望失落,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都可能发生深层、激烈的抵触、冲撞。由此,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利益问题从来就是人类发展的恒久课题。就人们的价值取向来看,利益无非两大类:一是物质利益;二是精神利益。这两类利益是否合规律地被生产出来、是否得到科学管理、合理满足群众需要,这些问题关系到利益的变异问题。而利益的变异关系到社会的信任机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利益的变异是社会矛盾的主导诱因。两类利益如果合规律地被生产出来,就能够造福人类;如果这些利益得到科学管理、满足人们合理的生活需要,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反之,一旦属于人们应得的利益被蚕食,由于利益变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和谐,直至影响、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滥用信任:社会矛盾的显性刺激
滥用是随意、不加节制的意思。滥用信任则是对一种理想化、自由化、绝对化社会秩序的任意空想。这种空想是一种个人期望的冒险,是一种人格心理的扭曲,是一种社会理性的颠覆。
把现存社会看成秩序美好、毫无缺陷的理想化状态,这是个人期望的冒险。在当下,虽然个人知道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丑陋、邪恶现象以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种种因素,但是,他依然故我,从根本上说,他表现出对人性和完善的过度信任,因此,滥用信任反而刺激道德冲突,产生一系列显性社会矛盾。
把现存社会看成个性开放、天马行空的自由化状态,这是人格心理的扭曲。这种状态是把社会信任建立在狭隘的个人自信基础之上,它所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