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态;而动荡、混乱、失序,则是一种非常态。比较地稳定、和谐、有序,总体上,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85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状态。以1949年为界,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夺取全国政权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并不一般地反对动荡、混乱、失序。反动势力的所作所为,会造成动荡、混乱、失序。革命斗争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动荡、混乱、失序。某种程度的动荡、混乱、失序,甚至是开展革命斗争所需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异常艰巨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当然要坚持斗争。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动荡、混乱、失序,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努力尊重和维护普通老百姓社会生活的平稳、秩序,努力与一切有利于革命的力量进行团结合作,甚至与敌对势力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合作。在党内、革命队伍内,更是努力讲求团结、维护和谐。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全国政权以后,便处在了执政党的地位。执政,就要遵循执政的规律,就要代表和维护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就要实行最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治理方式。古今中外,治国理政,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以乱为荣,以乱为佳,把乱当作一种常态的。治国理政,根本上都要讲秩序、讲规范、讲稳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讲妥协、讲合作、讲礼让。至于和谐,则是一种最高境界了。所以,对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在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中,当然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坚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尤其要把追求社会的和谐,当作一种不懈的最高目标。
和谐,是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制度规范、关系融洽、发展有序的最高表现。和谐,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在和谐文化的帮助和影响下,采取各种现实的措施,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加强。
具体来说,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通过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