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公司,年产值达1200万元。2008年全县新上各类项目76个,其中产值超百万元的项目27个,新增产值1.6亿元,新增民营企业480个,新增投资5140万元。
(四)就业渠道不断拓展。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据调查,2008年,全县60%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被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吸纳和安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2008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88400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22.1%,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五)产业特色不断增强。全县非公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茶叶、茶油、旅游、机械加工、养殖、猪鬃等优势产业,其中,商城茶油、商茯苓、商桔梗、商天麻、大别山天香菜系列制品申报原产地标记注册,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审核验收。初步形成了一批如禹王公司、东方木业公司、山信米业公司、其鹏名茶公司、长园茶油公司、宏发制鬃公司、恒达牧业公司、丰集服装玩具厂等具有商城特色龙头企业,打造出了“千叶春”大米、“长园”高级野生茶油、“其鹏”茗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二、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定位准、经营灵活、转向方便的优势,而且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锤炼和磨砺,羽翼日渐丰满。但是,由于受体制、经营、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制约,发展步履艰难。
(一)融贷资金难。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把银行和民间借贷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国有银行在资金安排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贷款怕出问题,惜贷甚至不贷。非公经济业主普遍存在着发展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导致非公经济业主只能以亲友相互借贷、集资为主要融资方式,既不规范,也限制了融资规模。
(二)产品升级难。虽然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绝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型发展阶段,严重影响了产品升级换代。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品技术水平低;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管理家族化,主观独裁经营方式盛行,决策易于失误;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重业务轻管理,缺乏对市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很大,与其规模扩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科技创新难。非公有制经济科技投入意识不强,尽管不少非公有制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总体上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涉足的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四)规模档次不高。小打小闹粗放型的多,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很少。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只有109户,占总数的8.4%;
(五)投资领域不宽。由于受资源、技术、人才等限制,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原料消耗少、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进行粗放经营,一旦某一行业出现高利益倾向,投资者便把资金纷纷投向这一行业,出现重复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导致从事饮食服务、货物流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占据绝大多数,而从事科技型、集约型、产业型、外向型等生产性工业企业的微乎其微。
(六)经营环境不优。据了解,民营业主普遍反映有些部门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收费部门多、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高,最多要缴纳十余种费用。一些职能部门缺乏全局观念,为了维护部门利益以收代管,以罚代法,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厚公薄私的局面没有彻底打破。尽管县委、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