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兴起于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90年为第一阶段,多为从事商品代销及手工业作坊形式,处在小商品经营阶段;1990—1995年为第二阶段,经营实力有了长足发展,从小商品经营形态渗透到加工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等行业,个别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开始雇用工人,成长为私营经济大户;1996年至今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涌现出不少骨干企业,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109家,现已成为牵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一支劲旅。面对新一轮发展热潮,如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发挥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50.98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增加值14.77亿元,同比增长27.3%,占gdp比重为44.8%;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3100万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983万元,同比增长12.6%;农民来自非公经济的纯收入达到820元,同比增长9.5%。
(二)总量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和招商引资,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积聚了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8年底,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3600户,从业人员101800人,注册资金17950万元,当年完成总产值262420万元;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296户,从业人员33400人,注册资金15550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30.0%、41.2%和7.6%,当年完成总产值166830万元。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有109家。其中:100-200万元的有56家,200-300万元的有23家,300-400万元的有7家,400万元以上有23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值3.38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税金465万元,同比增长18.2%。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民营经济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30多个行业,其中,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以及公路客货运输等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从事广告经营、旅游服务、信息咨询、中介代理等新兴服务业的个体私营企业数量迅速上升。东方木业公司由单一的实木家俱生产发展到拥有集成材胶合板、实木家俱3条生产线,年产值实现2000万元,利税160万元,带动全县木器加工及装饰装修企业12家。鄢岗山信米业公司是集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和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现资产达1100万元,年产值达4500万元,带动全县粮食加工企业6家。双椿铺禹王公司积极申报财政贴息项目,建成格栅除污机项目,2008年实现产值5300万元,利税250万元,产品出口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8个国家和地区。大扬禽业集团主要从事种鸡饲养、鸡苗孵化、蛋鸡养殖、饲料加工和科技推广,现拥有资产600余万元,年产值达800万元,带动3省8县81个乡镇6000余农户从事养殖业,年社会经济效益达4200万元。长园野生茶油公司年生产能力达1200吨,带动茶油初加工企业13家。白塔集乡叶先成2003、2008两年先后办起了汉青劳务公司和君安劳